《山忌 黃衣小飛俠》當傳說失焦,恐懼只是愛情的副產品/ Yellow Taboo in the Mist, When Folklore is Lost in Romance and Loops
- Dylan Tang
- Jun 9
- 2 min read
Updated: Jun 10
在許多人口耳相傳的都市禁忌中,黃衣小飛俠是最神祕、最難以捕捉的身影。他是山林的引誘者,是臺灣魔神仔傳說裡,屬於警示與禁忌的象徵。這個傳說首次被改編成劇情長片,《山忌 黃衣小飛俠》由導演蔡佳穎執導,原本讓人期待能真正觸碰地方信仰與死亡邊界,卻最終淪為形式堆疊。

民間傳說的消失者
電影以紅衣小女孩、人面魚、黃衣小飛俠等魔神仔傳說為靈感,卻未真正觸及其文化根源。劇情圍繞登山客陳嘉銘(劉以豪 飾)與宋玉欣(袁澧林 飾)在山中失聯後遭遇詭事展開,原以為會揭露黃衣小飛俠的起源與山神禁忌,卻將祂處理為模糊情緒的代名詞,只在懸疑與情感場景中片段現身。當地傳說中那種難以言說的恐懼,未能具象化為電影語言,也失去了文化深度的敘事可能。

恐怖用愛情的包裝
若以驚悚愛情片視角觀看,本片確實具備商業類型公式的完整度。袁澧林飾演的玉欣在劇中逐漸陷入中邪幻象的狀態,在劇情的情緒推演上有其節奏與鋪陳;劉以豪飾演的陳嘉銘則常在情緒邊緣遊走,展現爆發力。然而整體角色動機與台詞設計仍略顯薄弱,尤其是關鍵場景的失控與哀傷,容易流於片段式演技展示。唯一穩定貢獻戲感的是陳孝萱,她飾演的悲母角色不靠妝效與哭戲,而靠內斂累積出令人信服的悲傷能量。

破碎的敘事與錯位的信仰
導演在影像調度上展現一定美學企圖,如鏡中折射、畫面色溫轉換、山霧與建築的交疊使用,皆營造出超自然氣息。但當故事邏輯陷入重複性夢境與時序迴圈的鋪陳時,情節便容易分散焦點,使「黃衣小飛俠」成為故事邊緣化的點綴符號,而非核心力量。
這樣的處理模式,不僅錯失將臺灣在地信仰體現於當代影像的機會,也讓魔神仔傳說再次陷入被消費卻未被理解的處境。

商業回應與觀眾反應
雖然《山忌 黃衣小飛俠》首週票房開出亮眼成績,拿下1222萬票房,並成為2025年度台灣電影開片冠軍,甚至售出超過10個海外地區版權,但在臺灣觀眾之間卻引起兩極評價。若視其為混種驚悚愛情片,也許仍有情感上的觀影回報。若期待一部能具象回應「黃衣小飛俠」民間信仰與禁忌的作品,或許會感到遺憾。因為我們始終沒有真正看見那個在山林之間出沒的影子。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