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從鬼家人到《冥婚鬧泰大》:從台灣到泰國的性別敘事躍進/ Queer Cinema Without Labels: The Cultural Leap from Taiwan to Thailand

2023 年,台灣電影《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》橫掃票房與社群討論,成為台灣影史上票房最高的同志題材電影;2025 年,這部作品被泰國改編為《冥婚鬧泰大》,由當紅演員 Billkin 與 PP Krit 主演,一舉成為東南亞影壇的焦點。不只是場景語言轉換,《冥婚鬧泰大》在同志角色的描寫上更顯自然、成熟,也讓我們得以重新檢視亞洲同志影像的進程。


《冥婚鬧泰大》劇照 ©️ 金盞花大影業
《冥婚鬧泰大》劇照 ©️ 金盞花大影業

主題從「同志」走向「人」


《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》在台灣成功進軍主流市場,背後是動作、靈異、喜劇類型的混搭,使「同志」得以以不同面貌出現在大銀幕。然而它仍帶有某種「為了讓你接受,所以拼命可愛」的刻意;同志角色毛毛在片中以鮮明的喜劇風格登場,情感真摯但表現誇張,成為推動劇情與娛樂效果的關鍵人物。雖成功吸引觀眾,也引發部分觀眾對其角色是否過於戲劇化的討論。


泰國版《冥婚鬧泰大》則顯然走得更遠一步:它放下「同志也是人」這類努力說服的語句,直接讓角色自然存在。觀眾不需要「理解同志」,他們只需看見兩個人之間的真實牽絆。這不再是一部為同志發聲的電影,而是一部同志角色理所當然存在的主流商業喜劇。


《冥婚鬧泰大》劇照 ©️ 金盞花大影業
《冥婚鬧泰大》劇照 ©️ 金盞花大影業

文化接受度不等於法律進


台灣是亞洲第一個同婚合法化的國家(2019),但同志角色的描寫仍常在「努力自然」與「刻意誇張」之間擺盪。相較之下,泰國直到 2025 年才正式通過婚姻平等法案,但長年以來,從 BL 劇、跨性別藝人到性別開放的媒體文化,泰國社會在性別表現上顯得更具彈性與包容力。


這次《冥婚鬧泰大》的成功,正說明了:法律可以寫在紙上,但文化要落在生活裡。泰國電影對性別多元的描寫,並不以「標榜」為目的,而是以「理所當然」為起點,這正是亞洲影視尚在追求的境界。


《冥婚鬧泰大》劇照 ©️ 金盞花大影業
《冥婚鬧泰大》劇照 ©️ 金盞花大影業

改編不只是翻拍而是轉譯


《冥婚鬧泰大》不只是語言和場景的轉換,更是文化感知的再造。導演查揚諾曾執導:《限時好友》、《我的放電學妹》等多部作品。他擅長將喜劇節奏與情感厚度融合,使得本片即使情節荒謬,依然讓觀眾相信角色的真實。


Billkin 與 PP Krit 首度在大銀幕合作,兩人以自然、節制的表演讓角色之間的拉扯不流於賣腐,而是建立在角色選擇與情緒的張力中。泰式幽默結合靈異奇想,將一場冥婚儀式轉化為探討伴侶承諾的寓言。


《冥婚鬧泰大》已於 2025 年 3 月 20 日在泰國上映,首映 4 天累積票房達 2040 萬泰銖(約合新台幣 1815 萬元),成為 2025 年泰國開片票房冠軍,並擊敗同期上映的迪士尼真人版《白雪公主》,登上周末票房榜首。雖至目前尚未突破億萬票房,在越南上映後則累積票房達 73 萬 5,237 美元(約合新台幣 2400 萬元)。截至目前,兩地總票房已超過新台幣 4200 萬元,展現改編作品的跨國吸引力。


《冥婚鬧泰大》劇照 ©️ 金盞花大影業
《冥婚鬧泰大》劇照 ©️ 金盞花大影業

亞洲商業片需要這樣的存在


《冥婚鬧泰大》的重要性,不在於它是否「打破」同志角色只能出現在嚴肅議題片中的限制,而在於它延續並深化了這項突破。它展現出,即便同志不再是議題焦點,角色仍能自然地成為情節與情感的核心,證明性別多元也能深植於亞洲商業類型片的敘事之中。


當亞洲同志婚姻法律陸續邁進,我們更需要影像文化跟上腳步。讓角色成為人,而非標籤;讓觀眾被角色打動,而非被議題教育。這是《冥婚鬧泰大》拋出的挑戰,也是未來亞洲影視應該接住的方向。

コメント


© 2016 by TAIKER MAGAZINE

  • Facebook - Black Circle
  • Twitter - Black Circle
  • Instagram - Black Circle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