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大濛》:當霧散去 留下自由的名字/ Fog Over Taiwan — When Freedom Emerges from A Foggy Tale
- Dylan Tang

- 53 minutes ago
- 3 min read

霧不只是天氣現象,它還是記憶的顏色。
陳玉勳的新作《大濛》以 1950 年代臺灣被政府白色恐怖的年代為背景,將那段被恐懼覆蓋的時代拍成一首關於「善良」與「自由」的史詩。
霧裡藏著失蹤的人、被禁的歌、以及那些不再被提起的名字。而電影做的,不只是重現那段歷史,而是用一種深情的方式問觀眾:在自由逐漸清晰的今天,我們還記得那片霧的樣子嗎?

從田野長出的故事
陳玉勳花了許多時間做田野調查。那些採訪白恐受難者家屬、親歷者的日子,讓他一度陷入憂鬱。「他們不是在談歷史,而是在重演失去。」製作團隊回憶道。
《大濛》不是傳統的政治片,它是從土地開始發展的故事。電影內容圍繞少女阿月(方郁婷飾)為尋找遭處決的哥哥(曾敬驊飾),從嘉義一路北上。途中遇見三輪車伕趙公道(柯煒林飾)與姐姐(9m88飾)。那條路,像是臺灣自己的成長路:從恐懼、懷疑,到堅信著善良與勇氣。
方郁婷的阿月說著不標準的台語,帶著一種天然的誠實。她不是悲情的象徵,而是一個堅忍不拔的女孩。她的眼神裡藏著一種盲目的勇敢。她雖然不懂政治、不懂意識形態,只懂愛與善良。陳玉勳的鏡頭讓「勇氣」不再是口號,而是生活中被逼出來的呼吸。

語言、表演與「霧」的重量
這部電影的語言豐富而真實:粵語、國語、臺語交錯,就像臺灣這個國家的聲音。柯煒林為了演出在臺廣東人角色,一場「草林良!」的爆發戲重拍 15 次。陳玉勳要求他「情緒不是罵出口,是被逼出來」。這樣的細節,也讓《大濛》的每一場戲,都像是真人回到銀幕。
9m88 的表現內斂,她的角色像煙霧中唯一的光,既脆弱又堅定;方郁婷以臺語演出挑戰極高,導演稱她是「天才型演員」;柯煒林則用聲音與身體刻出時代創傷。

而最令人難忘的,是曾敬驊的出場;他的臺詞不多,卻用眼神帶出當年許多人因不公不義而死亡的重量,那一刻霧氣靜止,觀眾也不敢呼吸。
陳玉勳沒有拍出血腥,但卻拍出血的氣味。鏡頭在甘蔗田、破牆、與火光之間緩緩游移,像是替那些消失的人留下形體。白色恐怖時期在這裡不再只是歷史的名詞,而是對我們生活的提醒:儘管現階段感到沈重與不安、卻仍要保持善良與勇氣。

自由,是從善良開始的事
《大濛》最動人的地方,在於它拒絕復仇。當許多同類題材強調控訴與悲情時,陳玉勳選擇讓故事以「理解」收尾。這樣的溫柔不是退讓,而是一種力量。
觀影過程中,我不斷想:「當年的臺灣人到底有多辛苦?而現在的我們,是否還懂得守護得來不易的自由?」
電影裡一場「燒餅」的戲,強化了阿月與趙公道的信任感、炸油條成為彼此約定的密語。《大濛》將這部歷史電影點出臺灣人生活至今仍存在的日常。
方郁婷、柯煒林、9m88 的表演彼此支撐,沒有誰比誰更亮,因為他們都在霧裡發光。而陳玉勳,讓臺灣電影的記憶更靠近土地,也更靠近人。

霧散之後的景色
《大濛》不只是陳玉勳導演的個人創作,它是一場集體記憶的回顧。因為在極權的陰影裡,臺灣人靠著善良與勇氣活了下來。如今我們能自由地談論、拍攝、紀念,這本身就是抵抗。
《大濛》或許提醒著我們正視歷史,不要將得來不易的自由拱手交給不安好心的人。因為自由是會呼吸的東西,而善良與勇氣,是讓它延續的空氣;儘管霧散去,我們都會成為最好的風景。














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