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《非普通教慾》那座高牆,與那些被改寫的真相/ Dogtooth 4K Restoration and the Truths Rewritten Behind the Wall

當你無法說出「海」是海,無法理解「汽車」為何而動,一個封閉的語言系統就能塑造你的世界觀。《非普通教慾》(Dogtooth)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恐怖電影,卻以最克制的手法,拍出一場無法逃脫的馴化實驗。


《非普通教慾:4K數位修復版》劇照 ©️ 光年映畫
《非普通教慾:4K數位修復版》劇照 ©️ 光年映畫

語言可以建牆


尤格藍西莫(Yorgos Lanthimos)2009年震撼國際影壇的代表作,如今以 4K 修復版本再度上映,讓我們在有一次機會對視覺進行考古,也能對控制與自由議題進行當代提問。


這部電影的時間背景不明、空間模糊,卻並不遙遠。三名孩子被父親關在與世隔絕的別墅中,語言被重新定義,歷史從未存在,甚至「狗」與「海」的詞義也被改寫。他們只能學習如何當一個「乖」的孩子,等待犬齒脫落才能獲得自由,卻不知那些標準本就出自操控者之手。


《非普通教慾:4K數位修復版》劇照 ©️ 光年映畫
《非普通教慾:4K數位修復版》劇照 ©️ 光年映畫

控制與服從的家族寓言


藍西莫以近乎實驗劇場式的肢體與語言控制,把家庭變成國家縮影。父親成為象徵權威的造神者,不僅壟斷孩子的感官、行為與信仰,也獨占「語言的定義權」。這種語言殖民的過程,與極權統治之下對人民進行的洗腦教育如出一轍。


片中孩子透過暴力練習與「貓怪」對抗,看似荒謬,其實只是將制度的殘酷以極致的簡化呈現。大女兒後期以極端方式敲斷自己的犬齒,只為獲得「可以離家」的象徵通行證。當知識被改寫、歷史被消音,身體便成了唯一能反抗的工具。


《非普通教慾:4K數位修復版》劇照 ©️ 光年映畫
《非普通教慾:4K數位修復版》劇照 ©️ 光年映畫

父權的牆與女性身體的試煉


這部片也以極為銳利的手法描繪了父權如何滲透到每一寸生活。父親不僅決定孩子與外界的連結,甚至將女兒的身體納入掌控範圍,成為父權秩序的一環。當大女兒從外來的 VHS 錄影帶首次接觸外界圖像,從模仿電影台詞到試圖離家,她的反抗逐步展開,但代價沉重。


這樣的設計令人聯想到許多歷史上極權體制下,個體為獲得基本自由所做出的自殘式妥協。也讓觀眾不得不直視:自由的代價,是否真的值得?或者,當我們從未被允許選擇時,又該如何定義選擇?


《非普通教慾:4K數位修復版》劇照 ©️ 光年映畫
《非普通教慾:4K數位修復版》劇照 ©️ 光年映畫

最深的控制是語言


語言的操控,是最不流血的暴力 《非普通教慾》最令人戰慄的,並非肢體的暴力,而是語言的重塑。在這個家庭裡,提問不是被禁止,而是每個問題都只能有設計好的答案。當語言失去真實性,連「懷疑」這個動作都難以發生。


藍西莫讓觀眾看見,在沒有意識到自己被剝奪的狀況下,馴化才真正徹底。這也讓我們不得不思考:「當資訊與真相受到控管、當記憶與歷史只能由一個版本呈現,我們如何知道世界究竟發生了什麼?」


《非普通教慾:4K數位修復版》劇照 ©️ 光年映畫
《非普通教慾:4K數位修復版》劇照 ©️ 光年映畫

這不是虛構的世界


影片未交代這個家庭的真實背景,也未賦予角色明確的姓名,這種去識別化的設計讓整部片成為一面鏡子,映照那些曾經(或仍然)存在的制度:用恐懼維繫秩序、以愛之名進行思想改造。


正如導演受訪時所說,這部電影『不是關於某個特定地點或反烏托邦未來,而是任何時間、任何地方』,映照的其實是我們社會中那些看不見的角落。電影上映的這一週,也正是另一個不被允許記得的歷史時刻。從1989年的長安街,到今日依舊有牆的國家,尤格藍西莫以《非普通教慾》提醒我們:自由從來不是與生俱來,它是一場需要疼痛換來的試煉。


電影結尾的空白,既是逃亡的起點,也可能是無聲的墳場。我們是否還能分辨現實與編造之間的界線?當真相只能靠錄影帶、照片與記憶拼湊,我們是否還能選擇相信,並記得?

Comments


© 2016 by TAIKER MAGAZINE

  • Facebook - Black Circle
  • Twitter - Black Circle
  • Instagram - Black Circle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