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禁聲時代裡,從電影看見未竟的正義/ Visions of Silence: White Terror Through Taiwanese Cinema
- Dylan Tang
- 2 days ago
- 4 min read
當歷史被封鎖於監獄、照片與城市邊緣,影像再次發聲,記憶開始回流。
5 月 19 日是「白色恐怖記憶日」。這不是為過去哀悼的紀念,而是一場面對真相的行動。當我們說出歷史,並非為了重複傷痛,而是為了辨識那些尚未癒合的傷口。在臺灣的影像敘事中,愈來愈多作品以各種形式召喚出這段被壓抑數十年的禁語時代;我們稱它為「臺灣白色恐怖統治時期」。

從《返校》的恐怖寓言,到《星空下的黑潮島嶼》的詩意紀實,《餘燼》的代間傷痕,再到《搜查瑠公圳》與《鹽水大飯店》對城市記憶與青年反抗的描寫,這些作品提供了觀眾面對歷史的新方式,也讓影像成為一種不再噤聲的公共記憶形式。

歷史不是遠方,而是我們仍在呼吸的空氣
「白色恐怖」一詞源自20世紀初歐洲政治鎮壓用語,在臺灣脈絡中,專指自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遷臺至1991年解嚴與停止動員戡亂之間,由中國國民黨主導的政治迫害時期。該段期間內,數萬人因思想、組織、書籍、言論等理由遭控「叛亂」、「匪諜」,被逮捕、審判、關押、甚至槍決。這段歷史的統治者,是敗退來臺、意圖維穩政權並防共滲透的威權國家機器。
2019年發行的《返校》以懸疑與驚悚形式,對準校園與教師之間權力結構的異化:當告密、恐懼與忠誠被制度化,年輕學生成了彼此監控的齒輪,也成為最無從辨識的受害者。這部電影不只是遊戲的改編,更是世代記憶的接合點:它讓許多從未學過這段歷史的觀眾,第一次從娛樂語言理解什麼是「國家暴力」。

2025年播出的《星空下的黑潮島嶼》則拉開時空距離,講述1950年代被關押於綠島的政治犯故事。五位角色,從醫師到攝影師、平民,透過不同階級與信仰背景,描繪「為何他們選擇反抗」、又「如何在島上繼續活下去」。演員黃河曾說:「這段歷史讓我學到沒有絕對。當你選擇沉默,可能是保護自己;當你選擇發聲,也可能是為了後人。」

空間記憶與城市亡靈:白色恐怖的地景證詞
白色恐怖不只存在於軍法法庭與獄中,而是曾滲透進生活的每一個場域。2025年的《搜查瑠公圳》改編自臺灣歷史上的首宗分屍懸案,將背景設定在1960年代的臺北,借由一起命案,逐步勾勒出政治監控與家庭、父子間的權力與創傷。
導演賴俊羽花七年籌備此片,他表示:「我們想透過歷史讓觀眾共鳴,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,唯有面對過去,才能走出下一步。」而觀眾中更有當年住在瑠公圳附近者表示,看完電影後回憶起當年埋屍地點、家人恐懼的眼神,「這些事情不該被遺忘。」

另一部重要作品,2024年播出的《鹽水大飯店》以1970年代南部鄉鎮為舞臺,改編自農運先驅戴振耀的青年經歷。劇中主角林文欽為農家子弟,性格剛直執拗,與好友阿德、仁煌、建偉共同創立「橋頭青年合作社」,試圖以合作方式改善農村生活,並回應社會不公。
透過在監獄裡喝著鹽水才能撐過去的隱喻,「歡迎來到鹽水大飯店」不只是句黑色幽默,也象徵壓迫如何制度化、日常化。故事結合家庭、階級與鄉土視角,揭示白色恐怖如何從中央蔓延至基層,滲入每個人的人生選擇。
記憶的斷裂與修補:不能只留在「創傷療癒」的框架裡
2024年上映的《餘燼》以最微觀的視角處理白色恐怖的餘波。故事中的家庭因祖母離世而重新面對祖父的沉默與曾經受難的痕跡。它揭示的不只是創傷,而是那段歷史如何以沉默與羞恥的方式被內化進家族與社會結構中。
長期以來,白色恐怖常被包裝成「那個年代的無奈」、「時代錯誤」、「歷史的陰影」,但這些說法其實模糊了真正的加害結構。這不是單純的誤解或不幸,而是國家有組織、制度化的鎮壓行動——我們不該只停留在「受害者感同身受」的情緒上,而更應去辨識誰是權力的操作者、哪些語言正在繼續掩蓋真相。
在許多家庭裡,受難者的子孫長年無法知道真相,因為語言已被削弱,記憶被標籤為「危險」,沉默成為倖存的條件。我們該問的是:「為什麼歷史的知識會從一代代人手中消失?是誰刻意不讓我們知道?」
這部電影讓我們明白,真正的紀念不是追悼受害者的苦難,而是拒絕讓加害結構再度匿名化、合理化,甚至在轉型正義未竟之時被塗抹為「可理解的時代背景」。

歷史不是比喻,更不是「過去的事」
從《返校》裡的校園監控,到《搜查瑠公圳》裡的城市犯罪、《星空下的黑潮島嶼》中的群像政治犯、《餘燼》的家族語言斷裂,乃至《鹽水大飯店》裡青年行動者的具體反抗。這些作品證明:白色恐怖不是冷冰冰的歷史名詞,而是活在我們家庭、城市、語言與集體失語中的現實。
我們必須更精確地談論它。這不是一段「沉重的時光」,不是「不小心犯的錯」,更不是「不可說的那一代人」。這是一段由政府主導、透過法律系統與軍警體制構成的政治鎮壓行動。若我們繼續用模糊或溫和的語言來形容它,不只是對歷史不義的再度傷害,更是讓今日的社會繼續遺忘加害者的名字與手段。
就像納粹主義若被濫用為情緒形容詞,會掩蓋其真正的歷史暴行,白色恐怖若只被視為時代悲劇,也將讓未來的民主缺乏防衛的記憶力。
你選擇發聲,還是選擇沈默?
今天的我們,無論是記者、創作者、或每一個觀眾,都必須做出選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