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臺客專訪】Constantin Riant 在藍白之間停下腳步 / Constantin Riant: In the Weave of Memory and Emotion
- Dylan Tang
- 1 day ago
- 3 min read
一條街的靜謐,也是一種創作的語言
我們總以為靈感來自遠方、遙遠的風景、未知的文明或浪漫的逃逸。但對藝術家 Constantin Riant 而言,創作其實是一次次走過熟悉街角時,重新凝視窗框邊斑駁的漆色、手寫招牌下那抹陽光的反射。他筆下的藍與白不是顏料,而是一種看見日常的方法。

「我很早就開始用這樣的方式觀察城市。」Riant 輕聲說,像是在回憶某段很久以前的散步經驗。「巴黎是一座視覺密度極高的城市,街區裡有很多匠人工坊,那些老舊店鋪的門面與紋理總能喚醒我對手作的注意力。」他從不追求劇烈的風格轉換,反而專注於「用不同的眼睛,看見同樣的風景」,彷彿藉由觀察,也讓城市中的小事物重新被命名、被記住。
因此當 Longchamp 邀請他參與 2025 秋季系列合作時,他選擇將這份「低調的詩意」帶來台北,在中山區街角打造一座藍白交織的快閃街區,將巴黎的日常,轉化為一種可親近、可進入的感官體驗。他親自走訪當地、描繪街道線條,並以象徵性的色彩與圖像,在空間裡創造連結與溫度。
承他所言,我們或許能解讀他的一切「不是在畫巴黎,是在畫某種生活的節奏。」

用藍與白縫合城市的記憶
在 Constantin Riant 的作品裡,藍與白從不只是配色上的選擇。那是一種關於工藝、歷史與情感的顏色記憶。從葡萄牙的 azulejos、波蘭的民俗陶器,到法國 Sèvres 的瓷器藍,他以陶藝家的敏感與插畫家的筆觸,把這些文化軌跡揉進自己獨有的視覺語彙。
「我起初做陶藝時,就希望找到一種既經典又能說話的色彩語言。」他說,「藍與白不只是美,它們背後藏著很多文明與手工的交會。我喜歡這些顏色在不同光線下的變化,它們是活的。」

這份關於「質地」與「時間」的思維,也延伸到了 Longchamp 的合作中:在絲巾上、在 Le Pliage 包款的皮革上,他的圖像如刺繡般靜靜躍動;快閃街區裡則出現「陶藝坊」、「書店」、「花藝舖」、「光影肖像室」等設定。每一區都像是他記憶中巴黎街道的一部分,在台北被輕輕放下,像摺好的信件。
而最讓他感動的,是那個象徵品牌精神的「縫線與針」圖像。他在創作時特別將其作為視覺符號,連結自己的大型手繡作品。那是他耗時多年,以鏈狀繡法完成的純白布面。「手工不是復古的象徵,而是情感與時間的痕跡。」他認為藝術與品牌的對話,不一定得大聲。只要那些細節能夠被看到就已足夠。

藝術是跟著人走入街道
對很多藝術家來說,把畫作轉化為服飾與日用品可能是一種「風格稀釋」的危險。但對 Constantin Riant 而言,那卻是一場重新認識作品的旅程。
「我很享受看到自己的圖像變成絲巾、變成包款、變成 T-shirt。」他說,那些全然不同的材質與用途,反而讓作品擁有新的生命。它們不再靜止,而是隨著人體行走、折疊、沾染氣味與天氣。「那不是妥協,而是一種『讓藝術進入日常』的方式。」
這種觀點,也回應了他一直關注的主題:我們如何看待日常?我們是否還願意為一間老書店、一杯手沖咖啡、一束包好的花駐足?
在他筆下,藝術不是為了打破生活節奏,而是為了讓我們重新慢下來。
在台灣台北的中山區街角的快閃街區間緩步而行,Constantin 也實際感受了台北與巴黎之間不同的節奏感。雖然未直接提及城市比較,但從他將街頭日常轉化為創作靈感的習慣來看,或許他已悄悄開始累積下一張畫布的素材。
當我問他下一次最想做什麼樣的跨界合作,他想都沒想就答:「旅行與冒險。那是我最想畫的主題。」
城市是一種風景,但更是一種體驗的容器。而 Constantin Riant 的創作,正是在告訴我們:只要願意觀察,走過的每一條街,都是一種藍白交織的冒險。
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