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是導演喊卡 是觀眾先離席:《CATS貓》提前下檔的原因/ When the Stage Keeps Rolling, but the Audience Says Stop
- Dylan Tang

- Jul 22
- 2 min read

至少在我國高中的時候,教科書還看過安德魯洛伊韋伯的名字,他知名的作品之一《CATS貓》在百老匯幾乎不間斷演出,甚至連DVD、CD、串留平臺,都聽得到和看得到他的作品。
然而,2019 年的電影《Cats》原是百老匯音樂劇的華麗改編,預算近億美元、卡司豪華、預告鋪天蓋地。本該成為年度盛事,結果卻成為近代影史最大票房與口碑災難之一。爛番茄新鮮度僅 19%,觀眾在中段紛紛離席,最終票房失利、提前下映,戲院空盪,沒人等到片尾曲。
這不是導演的失誤,而是觀眾的判斷。因為戲還在演,觀眾卻已經選擇站起來離開,散場燈都還沒亮呢!觀眾的離席從來不是衝動,而是判斷。

一場戲拖太久 觀眾就會自行離場
近期我們也身處一個類似時刻。那場持續太久的表演,角色講著重複的台詞,觀眾早已對劇情失去期待。有人還想搶救,有人還想公關補救、彌補自己的缺失,但這樣的行為只會讓更多人開始不約而同地離席。
而且,這種離席不需要拉布條,也不需要罵聲四起。只要站起來,用自己的選擇:選擇值得的電影、不再支持亂七八糟的製作,爛戲自然會下檔。

壓不住的真相 觀眾選擇不再買單
《Cats》上映後短短三天,片商就偷偷換下原版、釋出修剪後的「補救版」,修掉 Judi Dench 手上未完成的特效,也試圖調整觀眾最難忍受的視覺違和。這在商業大片裡極為罕見,也說明製作方知道問題已經壓不住。
但觀眾的問題早已不是特效,而是粗糙的手法已經被看穿,連經典大作都可以出大錯,令人不可置信。
從劇情到角色、從舞台到語言,那些不連戲、不可信、不想共鳴的東西早已堆積成一道牆;再怎麼補拍也回不去了。

不是逃避而是選擇權回到觀眾手上
有些戲不能靠後製補救,有些舞台也不該等劇終才落幕。觀眾不是反對某個角色,而是想說:「這場秀不值得再看下去。」
畢竟舞台不是單向輸出,而是觀眾與演出者之間的信任結構。當角色一再脫稿、劇本反覆改寫,這不只是創作危機,而是整個演出機制的斷線。制度該保障的,不是僅有的看戲權,而是做出「選擇不看」的抉擇那一刻。
與其繼續等待「下一場」,我們選擇乾脆換戲。這不是逃避,而是一種責任。觀眾的轉身,不是背叛舞台,而是提醒舞台:你之所以能站上舞台,是觀眾給予你的機會。
有時候是觀眾決定一齣戲該結束了
《Cats》的片尾曲還沒唱完,燈光還沒暗,觀眾卻已悄悄離開。不是憤怒,也不是抗議,而是用雙腳、用沈默做出的選擇。
我們也正經歷這樣的片刻,不是因為生氣撕掉手上的票,而是再也支持與默不吭聲下去;不是要什麼,而是清楚知道,這齣戲,我們不想再看了。畢竟一部電影值不值得觀眾看下去,不是像革命那樣需要壯烈犧牲,而是我們將鎂光燈轉向回自己,讓舞台上亂七八糟的人們知道,胡作非為終將使自己黯淡且提早下檔。












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