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《我家的事》被取消 是香港還是中國審查的預防性邏輯/Was It Hong Kong or China? The Pre-emptive Logic Behind the Cancellation of Family Matters

《我家的事》電影劇照 ©️ 牽猴子
《我家的事》電影劇照 ©️ 牽猴子

2025 年夏天,原訂於 Cine Fan 夏日國際電影節放映的台灣電影《我家的事》,在放映前一週突遭撤片。官方公告指出,原因是「畫面用字未能符合修改要求」,電影無法配合修改「民國」一詞而撤出。這項決定不僅讓已售罄的兩場放映場次全面取消,也引爆了關於香港電影審查制度的再一次輿論討論。


儘管導演隨即出面澄清「此次撤映與演員無關」,但外界關注的焦點已不再局限於個別事件,而是聚焦於制度本身。當一部家庭電影都可能被禁止上映,這是否意味著,在某些條件中,審查已經成為一種「預設立場」,一種不容對話的封口機制?



誰能預測被聯想的代價


《我家的事》是一部由曾敬驊與藍葦華主演、描繪家庭與情緒壓抑的劇情片,主題聚焦於記憶、親情與創傷的修復。內容中無明顯政治指涉,亦未觸碰任何法定敏感紅線。然而,撤片事件發生後,不少觀眾將矛頭指向演員過往言論,例如藍葦華曾在 Threads 上轉發與「大罷免成功」有關的貼文。


雖然導演已公開表示撤映與演員無關,但在當前審查邏輯中,「可被聯想」即構成風險,與內容本身無涉。更何況,藍葦華近期亦參演台灣原創影集《零日攻擊》,該劇因其軍事政治背景,曾被部分中國媒體指控「影射國安情節」。這些模糊的網絡連結,儘管沒有明說,卻可能對影展策展人或審查機關形成壓力。


在這樣的情況下,審查不再只是對「已知內容」的反應,而是一種過度防衛,進而產生一場尚未開始就被中止的對話。




誰擁有定義「安全敘事」的權力


過去數年內,已有多部台灣作品因審查原因而未能在香港上映,包括《美豬肉圓》、《同愛一家》、《逃跑的人》等。有趣的是,這些作品的共同特徵並非激進,而是「可能引發聯想」。這種現象讓人不得不思考,在當代華語語境中,「安全」是否已被簡化為「乖巧」,「中立」是否等同於「無聲」。


根據報導,《我家的事》已排定導演出席座談,場刊印製完畢,兩場次門票售罄,卻依然在映前臨時撤片。這不僅打擊創作方的信任,也對觀眾造成難以挽回的失落。畢竟,人們不是買不到票,而是連「觀賞一部家庭電影」的權利也被剝奪了。



被噤聲的不只是電影


審查的力量從來不只發生在影像中,它也滲透進選片、協商、觀影與回應的每一個環節。當創作者不再知道該躲避什麼、當觀眾必須學會閱讀沉默中的語言,我們已步入一個新的文化時代:不說錯話,不等於有自由;不給自由,不等於毫無風險。


《我家的事》最終將於 9 月 12 日在台灣正式上映。也許在那時,我們更該進場支持的,不只是這部電影本身,而是它所象徵一段被阻斷但仍努力發聲的公共議題。


《我家的事》電影劇照 ©️ 牽猴子
《我家的事》電影劇照 ©️ 牽猴子

審查制度的幽靈遊走於創作與策展之間


香港的《電影檢查條例》於 2021 年修法後,賦予審查機關更大的解釋空間。新修條文強調影視作品不得危害「國家安全」,也不應對公眾造成「負面情緒影響」。這些模糊而寬泛的措辭,實則建立了一個極為彈性的權力場,使得任何含糊語境都可能被詮釋為「潛在風險」。


《我家的事》撤映的官方理由僅為「畫面用字未能符合修改要求」,卻未具體指出是哪一段內容、哪一個詞語。這種「說不清的錯誤」,反而更加深外界的猜疑與不安。畢竟,一個作品若無法知道「犯錯在哪裡」,那麼創作的邊界也將無從界定。

Comments


© 2016 by TAIKER MAGAZINE

  • Facebook - Black Circle
  • Twitter - Black Circle
  • Instagram - Black Circle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