Z世代的靜音世代:呂允與他「尚未命名」的首張作品/ The Muted Generation: Lu Yun and the Unnamed Debut
- Dylan Tang
- Jul 2
- 3 min read
他沒有宣傳,但聽見他的人正在變多
呂允沒有發表長篇貼文,沒有設計一個足以吸睛的專輯名稱,只有勤跑校園專心唱歌。然而,他的首張創作專輯卻在預購階段即突破千張銷售量,登上博客來即時榜、日榜與週榜三榜冠軍。
在這個幾乎所有新人都要依賴話題曝光與平台推波的年代,這不是天賦型歌手的奇蹟,而是屬於一種更安靜但堅定的音樂方式。他不是來說服誰的,而是來對那些曾經不被說出口的心事,做一次慢慢唱出來的誠實告白。

當Z世代不想被定義 他用聲音留下證據
呂允其實已經在添翼發行了四張單曲,不過我們看到的是一位不太願意包裝自己的創作者。在即將到來的新專裡頭,他選擇把不確定與未完成放進作品,而不是把創作塑造成「產品」。
這種在「開放」與「保留」之間遊走,正是Z世代音樂人的共通特徵:不急著定義自己,但渴望留下存在的痕跡。從演唱會《回郵》的口碑擴散、演後筆記如信件一般傳遞開始,呂允建立的是一種沒有造神神話的創作關係,而是讓歌曲變成可以被填空的日記副本。

這些歌不是寫出來的 是活過來的
對呂允而言,創作不是結論,而是一種正在經歷的存在狀態。〈空拍〉這首首波釋出的單曲,來自他18歲創作卡關時的片刻,「那時候我寫不出歌,就寫下寫不出歌的心情。」這首歌最早誕生在房間裡一台電鋼琴前,靜默、青澀、卻非常純粹。
2025年正式錄製的版本,由呂允全詞曲創作,邀來製作人鍾成虎、楊峻綱共同製作,大提琴手劉涵參與編曲,簡約的鋼琴與獨奏大提琴交織出一場如小型音樂會般的內心對話。MV則由導演一盞以16釐米底片拍攝,捕捉創作初期的空白與心理意象。「它像黑暗裡的一道光,代表沉寂過後的希望,也象徵我的創作起點。」他這麼說。

這不是出道 是情緒被接住的第一步
比起唱片工業常見的「出道作」,這張尚未命名的專輯更像是呂允決定把某一階段人生歸檔、打包、然後寄出去的行動。他沒選擇用單曲測市場水溫,也沒以「主打歌」安排媒體曝光,而是把整張作品當作一封不知會被誰打開的錄音信。這些歌不是關於「成功的愛情」或「痛快的失戀」,而是關於那些我們不好意思開口、卻每天都在消化的片段。
預購破千,不是KPI,而是一群人終於在這些歌裡找到了自己說不出的東西。這是現代音樂文化中少見的共感現象;不來自造勢,而是來自內部情緒的對頻。

「他選擇不為這些歌下定義,因為創作對他來說,從來都不是結論,而是一場正在發生的經歷。」
這句話或許沒有出現在專輯文案或任何訪談中,但卻藏在呂允的整張專輯態度裡。他拒絕用過度包裝來抹平創作的邊緣,而是把專輯的意義留給聽的人自己決定。對有些人來說,它是背景音樂;對另一些人而言,它可能是某段青春的補述。
這不是逃避,而是一種責任。因為真正的創作者,從不替聽眾下結論。就像《回郵》是一封寫給過去的信,這張專輯,也許是寫給世界的明信片。而我們要不要回信,或者什麼時候打開它,其實都沒關係。因為它已經誠實地存在那裡,等著被誰接住。
Comentário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