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宥嘉新歌討論「情緒、語言與自我對話」/ Yoga Lin’s New Song Reflects on Emotion, Language, and Inner Dialogue
- Dylan Tang
- Jul 7
- 3 min read
林宥嘉的新作〈討罵的 直到今天還是不願對你說髒話〉在一推出就令人難以忽視。乍看之下,這首歌是一場用旋律包裝的情緒獨白;乍聽之下是一場旋律裡的情緒獨白,細聽之後,卻是對語言、情緒與人際關係的深刻反思。這不只是他個人情感的一次表達,也是他在創作中進一步探索語言和情感間的巧妙關係。

不要讓生氣誤傷他人
原先我認為他傳達出的訊息為「你可以生氣,但不要輕易生氣」、「不要說髒話」類似的說教言論。不過後續經過了解,與得到的第一手資料;這首歌分成兩個重點,第一個核心是「人可以生氣」。憤怒是人類情緒的自然部分,不應該被壓抑或否認。
林宥嘉曾表示自己是個情緒敏感、經歷過因被激怒而一時衝動導致遺憾。在這首歌裡,他並非試圖塑造一個完美理性、不發怒的形象,而是誠實地面對「生氣」這個難題,並提出了自己的處理方式:不讓生氣拖太久,不讓它破壞自我,也不讓它變成誤傷他人的工具。
這份情緒觀來自他對聖經的閱讀與個人經歷,也體現在他對旋律與情感的拿捏。整首歌的編曲並不暴烈,反而是隱隱壓抑的節奏與漸進的堆疊,彷彿刻意不讓憤怒一次爆發,而是拉長那條從壓抑到釋放的張力線。

「不說髒話」是「不說會造成誤解的話」
這首歌的第二個重點,是對語言的反思。透過資料採集得到的結論,這首歌所強調的「不說髒話」,並非對粗口本身的排斥,而是出於對語言力量的敬畏「語言可以成為拯救人的力量,也可以是一把摧毀關係的刀。」
因為當人們情緒來時,最容易說出讓人誤會、甚至傷害對方的話。這樣的語言可能看似無傷大雅,卻能在關係中留下深刻裂痕。林宥嘉用「討罵的」作為標題,也許是一種自我調侃,但更是對「表達與傷害之間的界線」的追問。
副歌中那些刻意繞開粗口的聲母詞彙「討罵的」、「逃命的」、「甜美的」其實是一種創作者在語言限制中創造出的遊戲感,也是一種選擇。選擇不說明明可以罵出口的話,選擇用旋律與語調傳遞情緒,而不是赤裸的暴怒。

從情緒走向溝通的那一步
我們在第一次聽到這首歌時,確實曾以為它是在壓抑情緒,甚至可能誤會它在消極地避免衝突。然而透過了解後,我們才明白:這首歌不是壓抑,而是轉譯;不是不說,而是選擇怎麼說。
〈討罵的 直到今天還是不願對你說髒話〉並不只是情歌。它是創作者對「如何在情緒裡保有人性」這件事的誠懇回應。就像林宥嘉所說的:「最好不要生氣太久」,這是對自己的提醒,也可能是對聽眾的喊話。
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