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臺客專訪】《火車晚了》老莫的語言實驗與嘻哈重量/ ILL MO’s Translate: Experiments in Language and the Weight of Hip-Hop
- Dylan Tang
- Sep 1
- 3 min read
Updated: Sep 10

老莫笑著坐定,語氣自在,談話節奏像聊天,卻不時冒出值得回味的句子。他的最新 EP《火車晚了》(Trainslate)收錄三首歌,名稱本身就是一個雙關。「火車晚了」、 Trains' late 和「翻譯」幾經交叉,既是幽默的自我調侃,也是他近年在音樂與翻譯之間不斷來回的縮影。
三首歌與語言的選擇
「這次三首歌其實都跟我翻譯的作品有關。」老莫說。〈Hustle〉特別保留英文,因為這個字在嘻哈文化裡有太多層含義,「翻不出來,也不需要翻」。對他來說,這樣的選擇不只是音樂風格上的巧思,更是態度;在語言碰撞之間保留模糊與真實。
他不覺得這樣會為難聽眾,「只是覺得這樣很酷。」語氣帶著一貫的直白與灑脫,卻也透露他對語感與準確度的敏銳。對老莫來說,聽眾或許不一定要完全理解,但音樂的力量在於留下迴響,讓歌在腦中慢慢生效。

「挺音樂」計畫的推力
這張 EP 能完成,除了創作上的堅持,還多虧了「挺音樂」計畫的支持。老莫坦言,正是因為這個計畫,錄音、製作才能順利完成。對他來說,這是一種讓音樂人能專注在作品,而不是被現實壓垮的推力。在資源有限的獨立場景裡,他特別珍惜這樣的機會,也相信音樂人和正常人應該把補助視為一種信任,把作品做得更好,回應這份支持。
翻譯的重量
除了創作,老莫在過去兩年完成了兩本翻譯,讓他對語言與文化有了更深的體會。第一本是 Tupac 的著作。他回憶在翻到最後一章時,差點忍不住落淚,那份生命的重量透過文字壓下來,「就像背在身上的東西一下子壓下來」。更特別的是,這本書要求附上譯後記,還得送回美國授權,讓他覺得自己不只是在翻譯,而是直接與 Tupac 的精神建立連結。
另一部是 50 Cent 的 Hustle Harder, Hustle Smarter,中文版最後定名為《五角傳.幹大的》。老莫笑說,Hustle 這個字在中文裡幾乎找不到對應詞,「翻什麼都覺得不對」,最後只好透過書名把「五角」的身份與「幹大的」的狠勁結合,才找到一個能馬上讓讀者進入嘻哈語境的方式。
「翻譯不是把字換掉而已,」他強調,「那是跟作者靈魂對話的過程。」在他看來,翻譯就像進入別人的腦袋,讀完一本書,就好像活過了對方的人生。這樣的經驗,也反過來影響他的音樂。他表示因為翻譯,寫歌時更在意語感與節奏,就像在進行另一種翻譯。

對年輕人成功途徑的看法
談到 Hustle 這個字時,老莫把思考延伸到台灣。他觀察到,許多年輕人對成功的想像過於單一,總覺得只有少數幾條道路能走通。但從黑人社區的經驗來看,Hustle 更像是一種「活下去的方法」,是一種在有限資源下仍要找到生存縫隙的韌性。
「這種精神,或許正是台灣讀者能從嘻哈文化裡學到的啟發。」他說。在他眼裡,嘻哈從來不只是音樂,而是一種生活方式;而翻譯這些書,不僅是把語言帶進中文,更是把不同文化的生存智慧介紹給台灣年輕人。
翻譯與創作的滲透
老莫還談到翻譯和創作的關係。他笑說,有時候寫歌像在翻譯,要顧慮節奏與語感;而翻譯時又像在饒舌,要讓語言跟得上拍子。這兩種狀態在他身上不再分明,而是互相滲透。這樣的感受,也讓他在創作中更願意保留矛盾與縫隙,因為那才是真實。
對老莫而言,翻譯 Tupac 與 50 Cent 的過程,讓他更意識到語言背後的重量。當他回到錄音室,這些感受就會轉化成一段旋律、一句歌詞,甚至是一首完整的歌。文字與音樂之間,沒有明確的界線。
如果要從 EP 中挑一首最能代表自己,他毫不猶豫選了〈Hustle〉。「這三首歌其實各有各的好,但〈Hustle〉最能代表這次的核心。」他說。這首歌不只是對嘻哈的致敬,更直接呼應了他翻譯 50 Cent 那本書時面臨的語言難題。最終,他乾脆讓那個無法翻譯的字,成為歌名與作品本身。

在「Translate」之間
無論是音樂還是文字,老莫近年都在處理一件事:翻譯。翻譯一本書,是把另一個文化的語境帶入中文;翻譯一首歌,則是把生活的重量轉換成節奏。他的新 EP《火車晚了》(Trainslate)正是這種雙重身份的縮影:既是音樂,也是翻譯;既屬於自己,也屬於聽眾。
就像「火車晚了」這個雙關,他的作品或許會晚點,但終究會抵達。無論是文字還是旋律,老莫都在翻譯自己的生命,並把這份重量傳遞給聽眾。
Comments